盛夏的延安,大地呈現出一片新綠。站在毗鄰延安市區安塞南33公里處的高橋鎮南溝村舉目眺望,山青水綠,鳥語花香,為黃土高原平添了一縷柔美的江南韻味。
誰曾想,2014年之前,這里還是一個被群眾調侃為“出行難、娶媳婦難、村干部干事難”的貧困村。
短短幾年,昔日落后的窮山溝蝶變為美麗的生態旅游村,這得益于生長在這片熱土的張潤生。
今年60歲的張潤生2015年起擔任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黨支部書記,此前當了幾年村民小組長,又在延安打工,做生意將近20年。通過多年努力,他的生意越來越穩定,日子越過越舒心。但出門在外多年的他,總念想著貧窮落后的家鄉。
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,南溝村的貧困現狀讓高橋鎮黨委、政府負責人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經多方打問走訪,希望擔任過村干部的老黨員張潤生能回村帶領村民走出困境。
最終,張潤生被選舉為南溝村黨支部書記,他在任職大會上向村民承諾:“大家這么信任我、支持我,我一定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光景!”
2013年的強降雨,讓本就貧困的村子陷入困境,村黨支部多次會議后決定將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,統一規劃、集中安置。但在征集村民意見時,一部分村民生活困難拿不出錢;一部分村民認為集中安置點離自家土地遠,勞動生產不方便;還有一部分村民認為自己家的石窯洞完好無損,不需要花冤枉錢……幾個月下來,安置工作沒一點進展。
張潤生不甘心,他主動聯系從事地產開發的張維斌,協商出資2000萬元解決修建新房的資金。資金到位了,他便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,不到一年時間,南溝村39戶村民新建39院住房,每戶村民只出了3萬元就住進了價值26萬元的放心房,還拿到了金額不等的舊窯騰退補償款。南溝人的心暫時安穩了,可沒有致富產業,住新房子依舊過老日子,貧困的帽子沒有摘。
“當時正好趕上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政策出臺以后,我們想辦法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。”張潤生回憶道。
他所說的“死資源”是指村上的閑置土地,引導村民通過土地流轉、入股、合作、托管等形式,探索建立企業、村集體、群眾利益聯結機制。
同時,他還帶領南溝村按照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,打造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區,建成塞北牧場、生態酒店、格;ü鹊软椖,年接待游客50萬人以上,成為延安周邊休閑度假和鄉村旅游的首選地。南溝村實現了農民增收、村集體經濟壯大、企業發展的三贏局面。
如今的南溝村,已由一個偏僻落后的拐溝村,發展成全市鄉村旅游的示范村;由一個班子軟弱渙散、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,發展成班子堅強有力、村集體經濟達到286.5萬元的陜西省“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”示范村;由一個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的貧困村,發展成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的富裕村。
本報記者 鮮康
責任編輯:胡睿琳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